三医故事我来讲·专家讲科普丨麻醉前,你需要了解这些
“医生,打麻醉会不会让脑袋变笨?”
“生了孩子之后一直腰痛,是不是生产的时候上了无痛的原因?”
“用麻药的话,会不会影响孩子记忆力?”
在长沙市第三医院(湖南大学附属长沙医院)麻醉门诊,每天都会收到患者关于麻醉的各种担忧。
在现代医学的发展历程中,麻醉技术无疑是一项革命性的突破。它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为患者在手术中筑起一道无痛的屏障,让复杂的外科手术得以顺利开展。
然而,这把守护生命的 “利器” 也常被贴上“双刃剑”的标签,围绕它的争议从未停歇,其中最受大众关注的便是 “麻醉会不会让脑袋变笨” 以及 “麻醉是否存在严重副作用”这两大问题。
“要回答这两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麻醉的本质。”长沙市第三医院麻醉科副主任(主持工作)曾海华解释,麻醉的本质是通过药物作用暂时抑制神经系统的功能,从而达到无痛、意识消失、肌肉松弛等手术所需的状态。
局部麻醉仅作用于身体的特定区域,药物通常通过阻断局部神经传导来发挥作用,不会影响大脑的整体功能。
全身麻醉则是另一番景象,它通过静脉注射或吸入等方式将麻醉药物送入体内,药物随血液循环到达大脑,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使患者进入无意识状态。
正是这种对大脑的直接作用,让人们对其可能产生的认知影响充满担忧。
担忧:麻醉会不会让脑袋变笨?
人们普遍认为麻醉药会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特别是“全身麻醉后记忆减退”。
“这种担心并非没有根据。”曾海华表示,临床观察发现,部分患者可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主要表现为短期记忆减退、注意力下降、逻辑思维能力下降等。但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分析表明,术后第一周POCD发病率约为30%,大部分患者3个月后即可恢复正常;仅有1%~2%的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这些患者常伴有术前基础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脑血管病等)、手术创伤、术后感染等,单纯使用全麻药物所致的远期认知损害是非常少见的。
对儿童来说,一次短时间(<3 h)麻醉对健康儿童远期认知发育无明显影响,而反复或长期麻醉则有潜在的风险。
平衡:副作用客观存在,风险与防控需平衡
麻醉作为有创性医疗操作,必然存在副作用与风险,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它的发病率已经大大降低。
全麻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咽喉痛(气管插管引起)、短暂的嗜睡等,都可以通过药物进行控制;虽然麻醉药过敏、恶性高热(罕见遗传病,发病率约1/10万)等重度不良反应可致人死亡,但通过术前过敏史筛查和术中生命体征监测(如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可实现早期干预;局部麻醉的不良反应包括局麻药中毒(多数为药物误入血管或过量)和穿刺部位血肿等,但在规范的操作下发生率不到0.5%。
曾海华强调,麻醉风险并不完全取决于药物或技术,还与病人年龄、基础疾病、手术方式等因素有关,老年人、合并心脏病或肝肾功能不全者对麻醉药物耐受性差,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这些都是麻醉前需要全面评估的重要因素。
总而言之,麻醉作为一项重要的医学技术,在守护患者生命健康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它像一把“双刃剑”,可能会引起短期的认知功能障碍和一些副作用,但这些风险大多是可控的,且长期来看,并不会导致“脑袋变笨”等严重的认知损害。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麻醉药物的安全性越来越高,麻醉管理也日益精细化、个体化,进一步降低了麻醉的风险。
患者在接受麻醉前,应与麻醉医生充分沟通,了解麻醉的相关知识和可能的风险,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和疑虑,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才能更好地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术后的快速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