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工作

查看更多

健康发展我添彩·“千百十一”工程丨党建搭桥,技术惠民

2025.08.13

长沙市第三医院放射影像科团队助力融城医院实现胃部精准CT检查新突破   近日,长沙市第三医院(湖南大学附属长沙医院)医技第二党支部放射影像科副主任(主持工作)何杰带领技术骨干主管技师占捷,深入融城医院放射科CT室,开展了一场意义深远的“党建手拉手,共建促发展”专业技术帮扶活动,现场指导完成了融城医院建院以来首例胃部低张(充水法)增强CT检查。 这一突破性进展,不仅填补了融城医院在胃部肿瘤精准诊断领域的技术空白,更彰显了党建引领下跨院合作共促医疗发展的强大力量。   胃部肿瘤的精准诊断是临床诊疗工作中的重点与难点。胃部低张(充水法)增强CT检查作为一项先进的影像诊断技术,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胃部黏膜病变、肿瘤浸润范围等,为疾病的早期发现、精准分期和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关键依据,提升胃壁肿瘤的检出率与诊断准确率。 这项技术对操作规范、图像后处理及诊断经验有着较高要求,在得知融城医院始终未能开展这一技术后,长沙市第三医院放射影像科团队主动伸出援手,从患者的术前准备到扫描参数的设定、图像的重建与分析,每一个环节都展开手把手的指导。   ▲长沙市第三医院及融城医院放射团队现场指导与高效配合操作   在耐心讲解和细致示范下,融城医院放射科的医护人员快速掌握了该项技术的核心要点。随着设备的平稳运行,清晰的影像图像呈现在屏幕上,精准地显示出患者胃部的细微病变,首例胃部低张(充水法)增强CT检查宣告成功完成。 “这次技术帮扶太及时、太重要了!在三医院专家的帮助下,我们成功掌握了这项新技术,这将极大提升我院对胃部肿瘤的诊断水平。”融城医院放射科医护人员激动地表示。   ▲胃底肿瘤影像   此次技术帮扶,不仅是长沙市第三医院深化“千百十一”工程的重要举措,更是与融城医院积极践行双方“党建手拉手,共建促发展”合作方针的生动实践。通过党建引领,打破了医院间的技术壁垒,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的共享,为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力注入了强劲动力。未来,双方将继续以党建为纽带,在技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更深入的合作,为区域百姓筑起更坚实的健康屏障。                            供稿:放射影像科 廖小燕 占捷                                    

三医故事我来讲·惠民活动丨名医到我家门口 南城吹起健康风

2025.08.01

7月29日清晨,南城暑气尚未蒸腾,长沙融城医院(原中国水电八局中心医院)门诊大厅已排起长队:坐着轮椅的、拄着拐杖的、手持CT片和病历本的……一张张面孔写满期待。9时整,长沙市第三医院(湖南大学附属长沙医院)与长沙融城医院联合举办的“名医进融城 健康惠万家”公益义诊正式启动,四名三甲专家组团“下沉”,把三甲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     呼吸科诊台前,市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六病室主任李喆与融城医院内二科董维并肩而坐,为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逐条写下疾病防护要点;随后两人深入ICU查房,现场优化治疗方案。   老年病科区域,市三医院老年病科十七病室副主任(主持工作)钟丽颖握着一位糖尿病患者的手,把用药时间、饮食克数一一讲解;随后又与融城医院杨宇直奔急诊科,为留观疑难病例会诊。   康复科区,市三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聂军边示范颈椎操边讲解穴位按压,10分钟“微课堂”让等候区响起一片转颈声;随后他与融城医院宋花圆赶往养老中心,为失能老人逐一评估康复计划。   骨科咨询桌被围得水泄不通,市三医院骨科二十三病室(关节外科)主任周伟力连续问诊20余人,直到看完最后一张X片,才端起上午的第一口水。随后他又与融城医院蒋华赶往骨科病房,为不便移动的2名住院患者进行医疗指导。     86岁的退休职工王爹爹感慨:“水电八局医院是我们几代人的记忆,如今牵手市三医院,名医就在身边,这就是三伏天我们心里最清凉的‘南风’呢。” 卧床的赵娭毑(化名)在病房见到前来指导的专家,笑得合不拢嘴:“三甲医院大教授亲自来查房,心里踏实!” 本次义诊是双方党委“党建手拉手、共建促发展”的落地项目,也是“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生动实践。通过医联体纽带,三甲优质资源持续向基层流动,让群众在“15分钟健康圈”内就能享受高水平诊疗,真正把健康福祉写进南城百姓的日常生活。   供稿:派驻第一书记 李毅芬

三医故事我来讲·服务优化丨防溺水科普进社区 党员先锋护安全

2025.08.01

炎炎夏日,溺水事故进入高发期,青少年暑期安全问题牵动人心。为切实筑牢青少年安全防线,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理念,近日,长沙市第三医院(湖南大学附属长沙医院)内科第二党支部组织党员走进新开铺街道,开展了两场以“珍爱生命,预防溺水”为主题的专题培训,为150余名辖区的学生送去实用的安全知识与急救技能。     活动现场,内科第二党支部党员、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廖敏以真实案例为切入点,生动讲解了溺水的严重危害及预防核心要点。她用孩子们易于理解的语言,剖析野外游泳、结伴戏水等行为的潜在风险,反复叮嘱孩子们务必远离无安全保障的河流、池塘;通过情景模拟、互动问答等方式,引导孩子们主动参与防溺水知识的学习。      针对“发现有人溺水该怎么办”这一关键问题,廖敏特别强调“智慧救援”的原则,提醒未成年人切不可盲目下水施救,应第一时间大声呼救、寻找成人帮助,同时可利用竹竿、绳索、塑料瓶等身边物品开展间接救援。 此外,她还现场演示了溺水后的急救步骤,从清理口鼻异物、控水到心肺复苏的规范操作,手把手教学让孩子们初步掌握了关键的自救与互救技能,为应对紧急情况增添了一份保障。 培训内容扎实、实用性强,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不少家长表示:“专家讲得细致又专业,不仅让孩子认清了危险,更学会了实用的自救方法,我们做家长的也更安心了。”     此次防溺水培训是长沙市第三医院内科第二党支部立足专业优势、服务社区群众的具体实践。下一步,长沙市第三医院内科第二支部将继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联合街道社区开展更多形式多样的安全科普活动,用实际行动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让孩子们平安、快乐度过暑期,以责任与担当践行医者使命。   供稿:廖敏  

三医故事我来讲·党建共建丨“1+1”医路急先锋 共筑健康梦 党建引领助力急诊重症能力提升

2025.08.01

为提升党员的党性修养和团队凝聚力,加强两院急诊的交流与合作,近日,长沙市第三医院(湖南大学附属长沙医院)与长沙融城医院共同举办“‘1+1’医路急先锋·共筑健康梦”主题党日活动,长沙市第三医院急诊重症党支部书记、急诊医学科首席专家李国军带领的急诊团队,与长沙融城医院副院长蒋华带领的党委班子、急诊科主任谭阳林团队进行深入交流互动,助力两院急诊重症救治能力提升。   活动以职业暴露的防护小讲课拉开序幕。长沙融城医院急诊科医生邓江围绕近期发生的职业暴露事件,从职业暴露的定义、3个典型案例的介绍和分析以及如何进行职业暴露的防护和处置分别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长沙市第三医院急诊团队进行了提问和点评,指出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避免以后再次发生类似的事件提出了建议。 接下来,长沙融城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分别就院外和院内突发心跳呼吸骤停、如何进行双人心肺复苏开展快反演练。李国军从演练流程的设计、快反的启动、具体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分别进行了点评,并从等级评审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随后,长沙市第三医院急诊重症党支部宣传委员、急诊医学科主治医师谢超胜进行气管插管的业务培训,从气管插管的理论到实操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操作示范,对插管的操作要领以及注意事项给予了实时提醒。 培训后,长沙融城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纷纷表示培训交流干货满满,受益匪浅。 自2025年1月以来,长沙市第三医院与长沙融城医院正式开展“党建手拉手,共建促发展”结对共建,并率先由急危重症党支部与长沙融城医院二党支部结对,推出了“1+1医路急先锋”行动,迈出了坚持党建引领、进一步推动医联体建设、助力城市医疗集团高质量发展的新步伐。 一直以来,长沙市第三医院急危重症党支部注重共建实效,坚持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每周委派专家赴长沙融城医院进行技术指导、开展讲座、会诊等,并通过双向转诊等多种方式,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打造“党建引领业务发展”的优质品牌,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救治能力。     供稿:急诊重症党支部 谢超胜  

“千百十一”工程丨党建聚力惠民生 健康义诊暖星城 长沙市第三医院门诊党支部与长沙县第二人民医院第一党支部联合党建活动

2025.07.11

近日,长沙市第三医院(湖南大学附属长沙医院)门诊党支部与长沙县第二人民医院第一党支部联合开展“党建聚力惠民生 健康义诊暖星城”主题活动。长沙市第三医院老年医学科、骨科、消化内科、临床营养科及消毒供应中心资深专家组成的多学科团队深入长沙县第二人民医院,通过专家义诊、联合查房等形式服务基层群众,并就两院联合筹建“老年痴呆筛查中心”、协同提升区域老年健康服务能力等事项展开深入交流。     活动中,专家团队通过义诊咨询、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等形式,将前沿诊疗理念与实用技术“零距离”传递至基层临床一线。指导内容紧密贴合基层常见病、多发病及老年健康管理需求,获得了长沙县第二人民医院医护人员及患者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   此次党建活动取得圆满开展,是长沙市第三医院“三医故事我来讲,健康发展我添彩”主题活动的具体行动,也是深化“千百十一”工程、以党建引领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通过将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进一步推动了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服务民生的理念落地见效。 未来,双方党支部将持续深化协作机制,以党建为纽带,以提升区域老年健康服务水平为目标,共同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共享与分级诊疗制度落地,为建设健康长沙贡献坚实力量。    

“七一”建党节丨外科第一党支部书记刘峰:小切口里的医者温度

2025.07.11

“渗出比昨天少了,但深层组织还得清理。”清晨9点,长沙市第三医院骨科二十一病室(创伤外科)治疗室内,科室主任刘峰俯身解开糖尿病足患者陈先生的绷带,他一边用镊子夹取棉球消毒,一边示意年轻医生凑近观察:“糖尿病足清创要像剥鸡蛋壳那样层次清晰,坏死组织都得清除干净。” 这幕日常诊疗的场景,恰是刘峰从医二十余年的缩影。作为外科第一党支部书记、骨科二十一病室主任,他以“微创技术攻坚”为突破点,以“患者至上”为核心准则,在创伤、手外、足踝领域走出一条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交融的行医之路。 敢啃硬骨头 把大手术做成“小切口” “让患者用最小的创伤获得最好的疗效,是我们追求的目标。”2024年,刘峰在临床中敏锐察觉到,老年人常见的拇外翻问题因传统开放手术创伤大、恢复慢,让许多合并内科疾病的患者只能长期忍受疼痛折磨。为攻克这一难题,他毅然前往上海第六人民医院进修三个月。 学成归来后,刘峰结合科室配备的骨科手术机器人,成功开展全国首例机器人辅助拇外翻微创手术。手术创口从传统的10厘米锐减至0.5厘米,患者术后第一天就能下床活动,一个月内即可完全康复。82岁的丁奶奶曾因重度拇外翻无法行走,术后紧紧握着刘峰的手感慨:“早知道这么微创,我早该来手术了!”   此次成功,不仅为患者带来希望,更坚定了刘峰深耕微创技术的决心。如今,他带领团队将微创理念全面渗透到骨科各领域:超声引导下精准修复韧带、关节镜辅助实现骨折复位、运用机器人导航完成骨折精准微创的复位固定……凭借“切口小、恢复快”的精湛技术,连北京患者都慕名前来求医,只为让刘峰主刀锁骨骨折微创手术。 秉持着“患者的需求就是前进方向”的信念,刘峰把目光投向更多医疗难题。糖尿病足创面修复因感染重、异味大、治疗周期长,成为许多医院避之不及的“烫手山芋”,但刘峰带领团队主动扛起这份责任。他们凭借“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探索建立标准化清创流程,并创新性结合中医药技术,使得糖尿病足治疗效果得到大幅提升。同时,他还将创新视野投向前沿科技领域,把3D打印技术引入复杂骨折术前规划,使手术时间缩短30%,术后恢复周期缩短50%,并发症发生率也大幅降低,患者获益明显。 急诊不打烊!不能让患者多痛一秒 秉持“患者的需求就是前进方向”的信念,刘峰不仅在技术创新上不断突破,更把这份关怀落实在每一个服务细节中。骨折患者在受伤后4~6小时内是一个手术窗口期,一旦超过这一窗口期,患处肿胀后就要等消肿后七天才能手术。“其他医院让患者等七天,我们不能让患者多痛一秒。”为减少患者等待时间、节省医疗费用、缓解病痛折磨,刘峰在服务流程和医疗资源调配上下足了功夫。   2024年初,刘峰努力克服科室人员不足的困境,提出“急诊患者随到随做,绝不拖延”的要求,每天安排3名医生24小时值班,其余人员兼顾门诊与择期手术,平均每两天就要值一个24小时班,第二天仍需正常查房。“一台夜间手术至少需要2~3人参与,难度大时还要临时抽调人员,工作量翻倍。”刘峰带头开启“白+黑”工作模式,团队成员积极配合、始终坚守岗位,只为让患者第一时间得到救治。 这份坚守在无数个深夜化作温暖的守护。凌晨4点的手术室里,曾有位工地受伤的患者辗转三家医院被拒,赶到长沙市第三医院时刘峰正带领团队等候。清创、复位、固定……手术持续到天亮,患者家属感动不已,连称“你们就是深夜里的生命守护者”。 就这样,刘峰团队一年接收外院转诊急诊患者超800例,医生们笑称“值班室的折叠床比家里的床还熟悉”,看似玩笑的话语背后,是对患者满满的责任。 随着患者信任度不断提升,慕名而来的患者越来越多,科室病床供不应求。刘峰毫不犹豫地带头将医护人员值班室改造成病房:“尽量不让患者睡走廊,我们去隔壁科室搭伙住就行。” 这种以患者为中心的医者仁心,不仅彰显在资源调配的果敢决策中,更淋漓尽致地体现在术后沟通的细节里。每一台手术一结束,主刀医生必定第一时间走出手术室,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家属详细讲解手术过程、术中情况及后续康复要点,以专业与耐心驱散家属心中的焦虑。“有次凌晨做完手术,我跟家属聊了半小时,对方说‘听到医生详细讲解,悬着的心就落地了’。” 带出新队伍!把党建做成“服务链” 面对科室医生团队年轻化的现状,刘峰创新开启“老带新24小时跟班制”,自己带头带教,从缝合技巧到急诊处理,对低年资医生手把手指导。每周一三五清晨,科室雷打不动开展“早间半小时学习会”,医生轮流讲解新技术、讨论疑难病例。“年轻医生值班时,我几乎24小时在线,随时通过微信和电话解答问题。”在这种高强度带教下,团队业务能力突飞猛进,患者满意度大幅提升。   作为外科第一党支部书记,刘峰将党建做成实实在在的“服务链”:每月组织4场大型义诊,每周派医生下沉社区医院帮扶,要求主管医生必须加患者微信:“术后康复有问题,随时能找到医生。”“有位湘西患者术后脚踝肿胀,我们通过微信视频指导锻炼,比让他来回跑几百公里复诊实在多了。” 党支部开展的“骨折患者微信随访”项目,实现3个月康复期内患者问题“一天内回复”。有患者在微信里说:“刘主任,您凌晨回复我的微信时,我就知道找对人了。” 刘峰从师傅雷青主任手中接过“患者至上”的接力棒:“师傅把骨科从10张床发展到120张,如今我们要在微创领域开创新局面。” 作为长沙市数字骨科创新中心主任,刘峰正积极探索3D打印、人工智能在骨科的应用。他坚定表示:“医生初心与党员使命合二为一,就是我从医的方向。” 这支以“零差错、零投诉”为追求的团队,以毫米级技术精度与全天候服务温度,诠释新时代医者担当。从全国首例机器人手术创新,到急诊室深夜坚守,再到微信随访的细致关怀,“患者至上”的理念在他们的每一个临床行动中落地生根。  

“七一”建党节丨内科第三党支部书记梁薇芬:从深夜急诊到村口义诊,她把医者仁心写满日常

2025.07.11

“梁主任,这是我亲手种的菜,您尝尝!”长沙城郊的陈爹爹颤巍巍地将一篮辣椒、豆角递到长沙市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二病室副主任(主持工作)梁薇芬手中,满脸笑意,“自从做了支架手术,我又能下地种菜了,这都是您的功劳!”看着老人恢复健康的模样,梁薇芬心中满是欣慰。 从医十余年,她始终践行“医者仁心”的信念,在临床一线默默耕耘——用精湛医术挽救生命,以无私奉献守护患者,以初心诠释“人民健康守护者”的使命担当。这篮带着泥土芬芳的蔬菜,恰是她医者生涯的生动缩影,承载着医患之间最质朴的温情与信任。   生命至上,24小时在线的生命守护者 用行动诠释着医者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在梁薇芬的职业生涯中,每一个紧急时刻、每一次温情关怀,都彰显着这份初心。 “梁主任,80多岁老人突发急性心梗并心衰,情况危急!”凌晨2点,暴雨倾盆,接到电话的梁薇芬立刻冲向医院。患者心梗面积大,合并心衰,情况十分凶险。术后,患者情况有所缓解,但仍容不得掉以轻心。梁薇芬守在病房,为节省费用亲自为患者进行床旁心脏彩超检查,每15分钟记录一次数据;发现血压异常,她迅速调整升压药剂量、优化治疗方案。直至次日清晨,患者血压、呼吸、心率指标趋于稳定,她才松了一口气。这场与死神的赛跑,尽显她在危急时刻的专业与担当。   梁薇芬对患者的关怀,不仅体现在惊心动魄的抢救中,更浸润在日常诊疗的点滴细节里。面对90岁便秘严重、尝试各种方法无果的患者,她毫不犹豫用手指为其抠出硬结;有患者不幸离世,她主动协助家属为患者擦拭身体。她的手机全年无休,即便深夜接到患者来电也耐心解答。65岁的王奶奶常半夜致电求助,梁薇芬每次都细致倾听、悉心指导:“患者愿意第一时间找我,是对我的信任,这份信任容不得半点敷衍。” 这份对患者的坚守,也悄然融入了她的家庭生活。因工作繁忙,梁薇芬常带着孩子值班。久而久之,孩子熟悉了母亲工作的节奏,甚至能辨认手机来电:“妈妈,叶奶奶又打电话报血压了”“妈妈,有患者要来住院”……懂事的孩子还会在病房里关心患者:“奶奶,您好些了吗?”看着孩子的成长,梁薇芬既欣慰又愧疚,但这份愧疚从未动摇她守护患者的决心,反而成为她继续前行的动力。 扎根基层,把优质医疗服务送到家门口 梁薇芬不仅在临床一线诠释着医者仁心,更将脚步深深扎根基层,将优质的医疗服务送到患者家门口。   每周四,长沙市天心区新开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会出现这个熟悉的身影。坐诊、义诊、开展健康讲座、为基层医护授课……作为下沉该中心医疗专家团队的一员,梁薇芬不遗余力地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面对社区医师在心电图诊断等方面的疑问,她不仅现场耐心解答,还建立起常态化的微信指导机制。在她和团队的努力下,社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效率大幅提升,最快D-TO-W时间缩短至19分钟,年接诊量超2000人次。“不用跑大医院,在家门口就能看专家!”这句朴实的评价,是居民对她最真挚的认可。 为了让更多基层患者受益,梁薇芬的行程总是排得满满当当。除周四在新开铺社区,她还坚持周三上午在暮云镇、周五作为科技特派员在高桥镇卫生院坐诊。   梁薇芬对基层医疗的投入,远超固定坐诊时间。五一假期,她回到老家汨罗,提前通过微信与村医沟通患者情况。一到村里,便直奔卫生室,为高血压、慢性病患者解读体检报告、调整用药方案。遇到超出专业范围的问题,她也尽力协调资源给出建议。55岁的陈先生因胸闷就医,经她初步判断考虑冠心病,建议进行冠脉造影检查,最终确诊冠脉三支血管堵塞。手术后,陈先生恢复良好。这样的“老家义诊”已持续两个月,她用实际行动将医疗服务送到乡亲们身边,也让医院的口碑在患者间口口相传。 凝心聚力,以身作则带队伍的领头人 “要求他人,首先要自己做好。”作为科室负责人,梁薇芬把这句话落实到行动中。为了营造积极向上的科室氛围,她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岗,周末还时常奔波于各类学术会议。中午时分,她的办公室总是围满了等待咨询的患者,一忙起来连午饭都顾不上吃,加班更是家常便饭。 在她的示范带动下,晚上九点半的科室里,仍有不少医生主动加班钻研业务,奋斗的灯光成了科室里最温暖的风景。日常管理中,她坚持民主决策,科室重大事项都通过集体投票决定,确保公平公正。 为提升团队整体实力,她充分发挥自己湘雅医学院校友资源优势,牵头成立科研小组,定期组织文献研读与学术讨论,力求在科研上实现突破;同时,她制定了完善的奖惩制度,甚至自掏腰包激励团队:“我发的奖励越多,就说明大家干得都很出色,科室也会越来越好。”这份无私与担当,让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提升。   内科第三党支部是建立在学科上的党支部,作为支部书记,梁薇芬巧妙地将党建工作与学科发展深度融合。在高血压日、心梗日、胸痛日等卫生健康重要节点,她组织学科三个病室的党员开展义诊、健康宣讲活动,既为群众送去医疗关怀,又锤炼了党员队伍。 一篮自己种的新鲜蔬菜,装满了患者的感激;无数个起早贪黑的日子,见证着她的坚持。她把患者的健康挂在心上,是病房抢救室里的坚守者;她把优质医疗服务送到乡下,是社区义诊的常客;她把科室发展扛在肩上,是带着大家往前冲的领头人。梁薇芬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着医生的初心,在守护大家健康的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执着前行。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