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健康科普 科普知识 详细

新闻中心

三医故事我来讲·专家讲科普丨国庆出行,这些急救小“锦囊”为你护航

发布时间:2025.10.09 18:43:13 来源部门:急诊医学科
作者: 彭素琴

盼望着,盼望着,国庆、中秋8天小长假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当你收拾好行囊,准备奔赴诗与远方时,旅途中的健康安全可不容忽视。

节假日期间,外伤、消化道疾病和心脑血管急症是最常见的三大健康“拦路虎”。别担心,长沙市第三医院(湖南大学附属长沙医院)急诊医学科为您精心准备了这份健康指南,让您的旅程安全又舒心。

户外活动警惕外伤风险

金秋十月,秋高气爽。假期是登山、徒步的好时节,在这些户外活动中,崴脚,也就是脚踝扭伤是极为常见的运动损伤。发生脚踝扭伤时,建议采用“RICE”急救原则进行处理:

休息(Rest):尽可能减少踝关节的活动和负重,条件允许情况下停止走动。

冷敷(Ice):用冰袋敷在疼痛最明显的部位,在受伤后的24小时内,每隔2-3小时冰敷一次,每次持续20-30分钟。

加压包扎(Compression):可以使用绷带、三角巾等布料对踝关节周围进行加压包扎,但要注意包扎力度,以能放进两根手指为宜,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抬高患肢(Elevation):将受伤的腿抬高至稍高于心脏的位置,这样能有效减少内出血或组织液渗出,从而减轻肿胀症状。

若在运动过程中遭受撞击,受伤部位仅轻微移动或弯曲便会引起剧烈疼痛,并出现局部发黑、肿胀乃至变形的现象,极有可能发生了骨折。

此时应迅速用夹板固定患处,也可就地取材,用木板、树枝、雨伞、报纸卷等物品替代。如果骨折伴随出血,可用干净消毒的纱布按压止血,或者用止血带环扎伤口上方。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骨折复位必须由专业医生进行操作,切勿自行处理,以免造成二次伤害。

美食之旅→急性肠胃炎的预防与应对

寻觅美食,已成为旅途不可或缺的一站。然而,陌生的食材和不同的卫生状况可能会让肠胃“抗议”,出现腹部绞痛、浑身发冷、上吐下泻等症状,也就是急性胃肠炎。

急性胃肠炎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胃肠道急性炎症,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此时需要短时间内禁食,避免加重肠胃负担,同时要忌食辛辣、油腻、生冷的食物。

预防和治疗脱水是应对急性胃肠炎的关键。要尽量口服补液,但不能仅仅喝白开水,最好饮用糖盐水,以防止呕吐及腹泻导致水分和电解质流失。

糖盐水可以在药店购买补液盐,也可以自行配制:在500毫升白开水中加入10克糖和1.75克盐即可。如果脱水症状明显,应及时就医。

健康守护重点→中老年人的心脑血管防线

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来说,假期作息的紊乱以及情绪的波动,都可能引发心脑血管事件。一段口诀可以帮助大家牢记急救措施:“胸痛出汗别硬扛,含服硝酸卧平躺,120要快拨打,时间就是生命线!”需要特别警惕的是,牙痛、上腹痛等不典型症状也可能是心脑血管疾病的表现。

“抄作业”→急诊专家推荐的家庭急救包配置

消毒用品:碘伏棉棒,用于消毒伤口。

伤口处理:创可贴,可处理轻微擦伤。

肠胃用药:蒙脱石散,用于止泻。

退烧止痛:布洛芬,可帮助退烧和止痛。

如果再加上弹性绷带、三角巾、冰袋、一次性手套,那就构成了急救包的“豪华套餐”。特别要提醒慢性病患者,一定要带足所需药物,以防行程变化而影响用药。

假期旅行,不仅是一场欣赏美景的旅程,更是对健康管理能力的一次考验!掌握这些实用的急诊医学知识,就能轻松应对旅途中的各种“小插曲”,让安全与快乐始终伴随您的左右。赶紧把这份指南转发给身边的小伙伴,让我们一起成为旅行中的“急救小能手”吧!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