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医故事我来讲·专家讲科普丨关节疼痛,贴膏药比吃止痛药更安全?
上了年纪后,老年人常常因为膝关节、腰腿肩膀疼痛而烦恼,而最常见的应对“法宝”,就是敷贴的膏药和口服的止痛药,而其中使用率更高的是膏药。这是因为不少老年人认为“吃药伤身,贴膏药更安全”。事实真的如此吗?
长沙市第三医院(湖南大学附属长沙医院)全科医学科副主任(主持工作)梁珍玲表示,膏药和止痛药各有优劣,不能一概而论。用对了是宝,用错了也麻烦。
梁珍玲解释,我们可以把止痛药想象成全身巡逻的“警察”,而膏药则是负责片区的“小片警”。
“小片警”——贴膏药,局部起效
膏药即贴剂,其工作原理是贴在皮肤上,药物直接作用于疼痛部位,主要起到局部消炎、活血、消肿、镇痛的作用。
优点:
①副作用较小:因为药物主要停留在局部,进入全身血液的量较少,所以对胃肠道、肾脏、心血管的全身性影响比口服药小。这是它最突出的安全优势。
②使用方便:随贴随用,不需要经过肝脏代谢,给身体带来的负担小。
缺点与风险:
①效果受限:通常只能缓解轻中度的疼痛,对于严重的疼痛效果有限。
②皮肤问题:可能引起皮肤过敏、瘙痒、红肿、皮疹。老年人皮肤薄、脆,更容易出现这些问题。
禁忌:皮肤有破损、湿疹、感染的地方绝对不能贴。
划重点:贴剂不一定仅作用于局部,有些透皮贴剂是通过透皮直接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再发挥药理作用的,所以有时候贴膏药不一定比吃止痛药更安全。
“全身巡逻警”——口服止痛药,全身起效
口服止痛药的工作原理是通过肠胃吸收,随血液遍布全身,哪里有问题就去哪里起作用,全身性地抑制炎症和疼痛。
优点:
①效果强劲:对于中重度的疼痛,效果比膏药更快、更明显。
②作用全面:不仅能止痛,还能强力抗炎,从根源上缓解关节的红、肿、热、痛。
缺点与风险(尤其对老年人!):
①刺激肠胃:最常见的问题是伤胃,可能引起胃痛、恶心,甚至胃出血、胃溃疡。
②影响肝肾:长期或过量服用,会增加肝脏和肾脏的负担。
③心血管风险:某些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④药物相互作用:老年人常患有多种慢性病,需要吃很多种药,止痛药可能会和其他药物“打架”,影响药效或增加毒性。
既然各有利弊,那膏药和止痛药到底应该如何选择?梁珍玲给出以下建议:
1. 先咨询,后用药。
这是最重要的一条!关节疼痛的原因很多(骨质增生、风湿、痛风、骨质疏松等),必须先让医生明确诊断,再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2. 阶梯选择,先外后内。
对于轻度、局限性的疼痛,优先考虑贴膏药;如果贴了几天膏药效果不好,或者疼痛范围广、程度重,再在医生指导下考虑使用口服止痛药。
3. 吃口服止痛药要“护胃”。
切忌空腹吃止痛药,饭后服用可以有效减少对胃的刺激。严格遵照医嘱,不能因为疼痛持续就擅自加量,症状缓解后应及时减量或停药;如果本身就有胃病、肝病、肾病或心脑血管疾病,一定要提前告知医生,医生会视情况给予其他途径用药。
4. 膏药贴法有讲究。
贴之前清洁皮肤,不要超过规定时间。若出现皮肤发红、发痒的情况,应立即取下膏药,并用清水清洗患处;出现过敏现象时,应及时就医。
总之,贴膏药在缓解老年人轻度关节疼痛时,确实比口服止痛药全身性副作用更小、更安全,可作为首选。但它不是万能的,口服止痛药效果强,但风险也高,须在医生指导下短期、谨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