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医故事我来讲·患者心声丨心头大石与体内石头同落,感谢医生妙手仁心
“真是太感谢三医院的医生了,不仅帮我把胆管里的石头取出来了,还查清了那个‘占位’不是肿瘤,现在我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在长沙市第三医院(湖南大学附属长沙医院)消化内科病房,即将出院的向阿姨紧紧握住医生的手,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十几天前,家住怀化麻阳的向阿姨被反复发作的右上腹疼痛折磨得寝食难安,在当地医院检查后,医生初步诊断其为“胆总管下段结石伴急性胆管炎”。经过积极的抗感染、解痉止痛等对症支持治疗,向阿姨的疼痛有所缓解,但胆管内的“石头”始终是她和家人心中的隐患。
为了彻底解决问题,向阿姨转至当地市级医院,准备接受ERCP取石术(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取石术)。然而,术前的MRI和超声内镜检查却给出了一个令人揪心的结果——提示胆总管下段存在占位性病变。“是肿瘤还是炎性增生?”这个疑问像一块沉重的巨石,瞬间压在了向阿姨和家人的心头。
怀着忐忑与希望,向阿姨一家慕名来到长沙市第三医院消化内科。消化内科主任刘跃辉团队高度重视,仔细研究了向阿姨的所有病史资料和影像检查结果。在充分掌握病情并与向阿姨及其家属充分沟通后,团队制定了周密的诊疗计划:决定行ERC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联合胆道子镜(SpyGlass DS)探查,在直视下明确病变性质并进行精准活检,同时清除胆管内的结石,实现“诊断+治疗”一步到位。
手术当天,在内镜中心团队的密切配合下,医生凭借娴熟的操作技术,首先通过ERCP技术成功抵达胆总管。随后,纤细的胆道子镜缓缓深入胆总管内部,在镜头下清晰地观察到胆总管下段黏膜存在局部隆起,表面伴有绒毛状增生。针对这一病变区域,医生精准地取了多块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并成功清除了胆管内的结石。整个手术过程非常顺利,术中向阿姨生命体征平稳,没有出现任何不适反应。
术后等待病理结果的日子里,向阿姨和家人再次陷入了紧张与期待之中。直到病理报告出来的那一刻,所有的焦虑和阴霾终于一扫而空——病理结果提示为“(胆总管)息肉样增生”,属于良性组织增生,并非肿瘤!拿到报告的瞬间,向阿姨激动得热泪盈眶,家人也长舒了一口气,压在心头多日的“石头”彻底落地。
在消化内科医护团队的精心护理下,向阿姨恢复情况良好,腹痛症状完全消失,现已顺利出院。
“ERCP+胆道子镜是诊断和治疗胆胰疾病的‘黄金眼’和‘巧工匠’,这对组合不仅能清晰成像、直视观察,还能同步进行精准活检、取石等治疗。”刘跃辉解释,相较于传统开腹探查手术,ERCP+胆道子镜技术属于微创介入范畴,通过自然腔道(口腔-食道-胃-十二指肠)进行操作,体表无切口,创伤极小,患者术后恢复快,痛苦显著减轻。
刘跃辉提醒,当出现反复上腹痛,尤其是右上腹痛,可能是胆道系统(胆囊、胆管)疾病的信号,如胆囊炎、胆管炎、胆结石等,应及时就医排查。影像学检查发现胆管“占位”时,不必过度恐慌,但也应引起重视,明确诊断是关键。